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具膠原蛋白12 專一導向功能之胜肽序列及其於骨關節炎及角膜缺損之應用
2022/12/3關節軟骨及角膜在創傷破損後沒有癒合或再生的能力,會發展成骨關節炎(OA)及角膜病 變。OA合併發炎與疼痛造成行動障礙,而角膜病變會造成失明,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最後要換人工關節或異體角膜移植。而人工關節有磨損鬆脫的問題,角膜植體仍大量缺 乏,在發展中國家,病人要等待多年才能進行移植。基於此挑戰,我們致力開發一個對 OA具有專一導向的技術,藉以提高OA之早期診斷,玻尿酸潤滑,幹細胞再生醫學與藥 物治療輸送的效率。在我們的應用實施例證實,以此胜肽結合MRI顯影劑,如超順磁奈 米鐵,我們成功開發具顯著標定OA軟骨,可早期診斷OA的MRI顯影劑。當接枝修飾於 玻尿酸上,可顯著提升OA軟骨表層之存留時間及潤滑,並減少軟骨表面之摩擦。除此之 外,此OA軟骨專一導向的短鏈胜肽,更可用於攜帶間葉幹細胞至OA關節表面,促進軟 骨再生。實驗結果顯示此OA軟骨專一導向的短鏈胜肽結合於膠原蛋白12。此蛋白也表達 在角膜缺損裸露的基質、鮑曼層和後彈力膜中。我們進一步發展具膠原蛋白12導向及細 胞結合雙功能之單一胜肽。實驗結果顯示此胜肽可攜帶間葉幹細胞至OA軟骨表面再生多 層軟骨,及再生角膜表皮層。這些結果表明此膠原蛋白12專一導向之胜肽具OA早期診 斷、治療和再生醫學的潛力。
第十九屆國家新創獎
2022/12/3由本院脊椎中心邱正廸副主任率領多團隊的合作,設計了一個完整的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BM-MSC)療程,其中精準客觀化脊髓損傷幹細胞治療系統之創新關鍵優勢利基內容涵蓋:(一)BM-MSC治療脊髓損傷的方針與設計;(二)使用導航系統合併影像處理技術精準施打細胞;(三)使用醫學影像評估SCI細胞治療的效果。細胞治療部分,本院於110年5月5日獲得多年期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細胞治療技術施行計畫通過核定;施打方面,我們開發了術前的CT/MRI整合的影像疊合系統,更可以避免術前影像規劃不清和影像受干擾的問題,大大提升了術前規劃的方便性和施打細胞的精準度;再者,經由將醫學影像評估系統標準化,除了可以減少術前金屬假影的干擾,輔助術中細胞的精準植入,更可以增加術後影像上脊髓損傷的病患客觀的評估標準,提供科學證據,減少之前許多脊髓損傷治療為人所詬病的缺乏實證的問題,在2022年獲得了第十九屆國家新創獎的殊榮。
第十九屆國家新創獎
2022/12/3團隊開發的奈米藥物載體INSP003,其所包覆的藥物為市場持續擴大的歐洲紫杉醇(Docetaxel,DTX),針對仍有急迫醫療需求的三陰性乳癌作為優先適應症。在臨床前試驗中,INSP003能夠有效緩解DTX的副作用,將LOAEL提高5倍,並在優化的藥物動力學及標靶腫瘤能力下,顯著延長動物的生存時間。團隊以微反應器開發INSP003之連續性製程,消弭量化製造的障礙。INSP003有潛力取代DTX,並依循Abraxane的獲利模式,評估可能於2030年在全球達到8.7億美金的市場,並可透過大適應症至卵巢癌、前列腺癌及胰臟癌的市場,進一步提高技術的價值;該技術於2022年底獲得第十九屆國家新創獎。
第十九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創新醫護服務類-遠距AMI智慧救護平台
2022/12/3遠距AMI智慧救護平台經由產官學的跨域合作,將急性心肌梗塞的診斷流程延伸到院外,在救護車上即可透過人工智慧判讀心電圖精確而迅速地診斷出STEMI病患,不但減少線上指導醫師的人力耗損,也縮短了病患症狀發生到血管再暢通的時間(S2Btime),提供STEMI病患最即時、充分與有效的醫療照護.
第十九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光學針灸自動計數回收盒
2022/12/3現代中醫大部分使用針灸和中藥,然而遺漏針事件常常成為中醫界的負面新聞,造成醫療糾紛和醫師停權。本團隊研發了「光學針灸自動計數回收盒」,可自動計算進針時丟棄的空管,以及取針後丟棄的鐵針,兩者比對數量以精確抓出是否有針遺漏。本產品一舉解決過去用人工計數時無法克服的疏失風險,還可提升臨床工作效率。
第19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提升台灣本土中藥青黛質量應用於自體免疫調控
2022/12/3中醫師在臨床上使用口服或外用青黛能夠緩解自體免疫疾病症狀,然而,青黛品質的不穩定限制了其應用。中醫藥團隊研發的「青黛品質精製化方法」,將青黛全部原料在台灣種植生產、提高指標成分,經動物實驗驗證,中醫大精製青黛只需傳統青黛1/4劑量即可達到療效,並取得衛生福利部「中藥原料藥藥品許可證」,技術轉移至中國醫藥大學衍生公司,並以「提升台灣本土中藥青黛質量應用於自體免疫調控」獲選第19屆國家新創獎。
第19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
2022/12/3「智速偵抗菌:抗藥基因檢測」結合臨床質譜儀與機器學習機制,針對碳青黴烯類耐藥克雷伯氏肺炎菌抗藥基因型與對粘桿菌素抗藥性進行預測,協助臨床感染治療策略,符合醫學上之需求,評鑑該項目具新創價值,獲第十九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
第十九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
2022/12/3三陰性乳癌(TNBC)由於缺乏荷爾蒙接受器,目前只能使用化學治療,為所有乳癌類別中,臨床治療最具挑戰性的一類。雖有70%的三陰性乳癌患者體內會過度表現上皮因子生長接受器(EGFR),使EGFR成為淺在性標靶,然而,EGFR抑制劑在治療乳癌方面效果卻是很有限。在本團隊先前的研究中(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125,4529-4543,2015)指出有50%EGFR會因PRMT1(proteinargininemethyltransferase1)誘導而有兩個特定精氨酸位點有甲基化(位於Arg198andArg200)的現象產生,進而加速癌細胞增生及對EGFR標靶藥物cetuximab產生抗藥性,這或許是過去傳統EGFR抑制劑的乳癌臨床試驗均告失敗的原因之一。本團隊藉噬菌體技術篩選人源單鏈抗體庫,已成功選殖出高親和力抗甲基化EGFR(meEGFR)的全長重組抗體,亦證明該抗體可用於癌症檢測診斷腫瘤組織中的meEGFR,同時亦研發Bi-andTri-specificTcellengager(BiTE/TriTE)、anti-meEGFRCAR-T及anti-meEGFR-ADC等癌症標靶治療應用,此研發成果將大大助益臨床用藥選擇及三陰性乳癌之治療效果。
第十九屆國家新創獎
2022/12/3骨閃爍顯像(BoneScintigraphy,BS)是篩檢癌症骨轉移的功能性檢查之一,亦是核子醫學科最大宗的檢查,由於近年來人工智能(AI)的快速發展,其中一些技術已被應用於開發醫學中的計算機輔助診斷(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系統。研發團隊通力合作,提出用於癌症骨轉移之人工智慧(Artificialintelligence,AI)解決方案來提升『骨閃爍顯像診斷』作業效率,發展出「骨轉移輔助系統」。在限時內協助醫師篩檢有/無骨轉移並顯示骨轉移高風險區域,避免遺漏導致誤診,並透過友善且結構化的報告平台,建立一站式的服務平台來輔助臨床核醫科專科醫師,降低在診斷流程與撰寫病歷的負擔,滿足的臨床需求,讓醫師能夠更有餘裕在其他的核醫診斷、治療或研究上,有效降低繁瑣的流程以節約時間與醫療成本,大幅提升醫療品質,以嘉惠廣大患者,在2022年底獲得第十九屆國家新創獎之臨床新創獎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