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2021年第 22屆國家醫療品質獎(NHQA)
2022/1/27過多無效的警報導致警報疲乏,無制度的關閉警報導致病人的傷害,不可不慎。儀器警報管理的重要性:JCI第七版病人照護條文3.1、109-110年度衛生福利部醫院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工作目標、台中市衛生局醫院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工作作業訪查均有提及。跨團隊的儀器警報小組成立後,建立儀器警報管理機制,減少警報疲乏,發揮警報功用;擬定4項對策:改善15項失效原因。對策一:建立醫療儀器警報管理機制政策與程序P
2021年第 22屆國家醫療品質獎(NHQA)
2022/1/27競賽內容以文獻查證及簡報解說查證結果進行。透過醫師、藥師的參與,運用實證醫學(EBM)的方法,及臨床上實際運用的方法,於競賽中發揮實力,獲得評審青睞。榮獲實證醫學類文獻查證臨床組-銅獎
第十八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
2021/12/17「智能抗藥性細菌快速預測系統」跨域結合臨床檢驗質譜儀(MALDI-TOFMS)與機器學習模型,可達成一小時內針對細菌抗藥表現進行預測。現行臨床醫學檢驗流程針對微生物感染源進行菌種鑑定與微生物製劑敏感性試驗後,約需三到五天將檢測資訊提供給臨床醫師進行抗生素治療評估。透過離心和清洗等步驟,在不需二次培養的狀態下,透過質譜訊號進行訊號分析,加入已訓練好的機器學習分類模型進行抗藥表現分類。能有效縮減臨床檢驗流程,同時減少抗生素濫用造成的問題,加速醫療數位轉型,並於第十八屆國家新創獎榮獲佳績。
第十八屆國家新創獎
2021/12/17腹腔鏡縮胃繞腸手術(LaparoscopicLoopDuodeno-JejunalBypasswithSleeveGastroctomy)是一種以縮胃加上十二指腸空腸繞道為理論基礎的手術方式。由黃致錕醫師發明並首度於國際期刊發表,於2012年開始提出人體試驗申請手術實施。研究結果顯示在手術後二年有85%患者糖尿病可以得到達到緩解(在沒有使用藥物的情況下,糖化血色素HbA1C<6.5%)。另外,手術效益不僅侷限於糖尿病的緩解,對於體重控制也有良好效益,能減輕體重、降低體脂肪,還能有效地改善血脂以及腎功能,是近年來能夠針對二型糖尿病治療的一個創新且有效的代謝手術。在應用價值與效益層面上,此項手術方式的發明對於國家整體醫療發展上,除了可節省健保支出、減少患者因糖尿病住院時程、降低胃繞道手術所造成的術後合併症發生率,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台灣在國際醫療實力能見度。綜合以上,在2021年獲頒第十八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的殊榮。
第18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
2021/12/17我們團隊積極針對新冠病毒進行相關研究研究,在今年找出重組SP-D的片段重組蛋白(rfhSP-D)能夠辨識SARS-CoV2冠狀病毒表面的棘狀蛋白(S1),並且阻止SARS-CoV2冠狀病毒表面的棘狀蛋白(S1)與細胞表面ACE2的相互作用進而阻止感染細胞,預期在初期臨床使用減緩SARS-CoV2冠狀病毒感染,此研究成果也已發表在國際期刊上。我們亦以發現SP-D基因變體導致之SP-D功能改變係與慢性肺阻塞疾病之表現相關,建立慢性肺阻塞疾病之發生及預後與SP-D基因多型性間之關聯性,提供以SP-D基因多型性預測慢性肺阻塞疾病發生及預後之方法,有助於臨床治療或預防上應用。 綜合以上,我們團隊針對肺泡表面蛋白D(SP-D)研發強處在於針對多種疾病臨床應用性及開發新產品的潛力,可與現有的臨床檢測或治療藥物搭配,在現有專利技術提供臨床服務資源。生策會業經評審團三階段審查,評鑑我們研究的確具新創價值、予以評定獲獎。
第18屆國家新創獎 - 臨床新創獎
2021/12/17顯微重建手術是極其精細的手術方式且需結合多元技術,在手術中於顯微鏡底下進行手術操作以達到突破人體肉眼可及的界限,過往許多需精細技術的手術,如今都可透過顯微手術的方式逐一實現。榮獲今年國家臨床新創獎的顯微重建手術『繞道腸道做食道重建手術』即是解決解決會厭軟骨損傷或功能異常導致無法經口進食吞嚥之亙古難題,是困難至極的顯微重建手術。陳宏基醫師此次帶領的中國醫藥大學外科部顯微重建技術團隊成員包括:方信元副院長、李建智主任、劉恩瑋醫師、許家愷醫師等五人。此次內容乃是針對頭頸食道癌症術後或是上消化道侵蝕傷等此類咽部疾患有會厭損傷甚至切除、導致吞嚥困難。『繞道腸道做食道重建手術』依序把游離小腸移植在頭頸部,再在口腔前庭打造腸道入口、游離小腸下再與上提的大腸吻合,待吻合處穩定後開始訓練以口腔前庭為食物入口,如此一來進食時食糜不須經過會厭段而大幅降低嗆咳與吸入性肺炎、死亡的風險。此突破性困難技術不僅在台灣,甚至在國際上也是前所未見的創新突破,藉由長期的臨床經驗、大小無數的困難手術經驗,讓陳宏基醫師不僅在困難重建領域上聞名海內外,也讓台灣在國際此領域聞名遐邇,宣揚台灣的醫療成就。
第一屆玉階獎-創新貢獻獎
2021/12/17「玉階獎」發想來自臺灣第一位取得漢醫執照的中醫師—黃玉階先生。在日治時期,臺灣面臨瘧疾、霍亂、鼠疫種種疾病威脅,玉階先生獻身投入傳染病及公共衛生等防治,是臺灣傳統醫學第一位具代表性的人物,其一生推動中、西醫師的相互了解與合作,對臺灣百年來的中、西醫學發展影響深遠。為發揚其濟世救民之風範及展現臺灣中醫藥之特色,本獎項特藉玉階先生之名,以彰顯得獎者對於中醫藥發展之重要貢獻。 黃升騰教授具中西醫背景,積極投入中醫人工智慧領域,成立中醫AI團隊,開發「中醫智能處方系統」,利於中醫師精準掌握處方原始中藥劑量,避免毒劇中藥使用過量,精簡91%處方及減少藥材浪費,並獲新型發明專利,以科技引領台灣中醫走向更精準及全人的醫學。
第一屆玉階獎頒獎典禮-卓越貢獻獎
2021/12/17「玉階獎」發想來自臺灣第一位取得漢醫執照的中醫師—黃玉階先生。在日治時期,臺灣面臨瘧疾、霍亂、鼠疫種種疾病威脅,玉階先生獻身投入傳染病及公共衛生等防治,是臺灣傳統醫學第一位具代表性的人物,其一生推動中、西醫師的相互了解與合作,對臺灣百年來的中、西醫學發展影響深遠。為發揚其濟世救民之風範及展現臺灣中醫藥之特色,本獎項特藉玉階先生之名,以彰顯得獎者對於中醫藥發展之重要貢獻。 謝慶良教授具中西醫背景,長年致力於中醫藥臨床實證研究,針對腦中風、胃腸系統及腎泌尿系統等疾病,完成多項中醫藥和針灸臨床試驗,利用現代科學方法驗證中醫理論,如針灸的「平衡陰陽」及「陰陽有別」等,使中醫趨於客觀化,深具前瞻性。
第18屆國家新創獎(2021年度精進續獎)
2021/12/17近年來雖然癌症在預防及治療上已有長足的進步,然而確還是目前人類健康上一個重大的威脅,為了有效克服癌症的威脅,對癌症精準的治療可以從實驗室的研究,逐步轉向更結合臨床端的患者特異性(Patient-Specific,PS)平台研究,透過對患者腫瘤的深入了解,更能建立精準的PS癌症模型,最終能如實的反映出患者癌症的成因、轉移、及治療的策略。 為此,中國附醫多維列印醫學研究及轉譯中心研究團隊結合了臨床醫師的經驗及基礎研究,共同研發「癌症器官晶片」技術,這是一種可在體外建立出病人的器官或腫瘤生理微系統的特殊晶片,以微流道晶片為核心,通過與細胞生物學、生物材料和工程學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在體外建構包含患者的活體細胞、組織功能、及生物流體等腫瘤微環境,真實反映病人癌症組織及器官的結構與功能,並榮獲2021第18屆國家新創獎(精進續獎)。